2024-05-02
38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08 21:46:19 编辑: 满朔互动游戏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王守仁的一生可以用宋代大学者张载的名言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守仁
王守仁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在这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暗淡的年代,他钻研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产生疑惑,认为朱熹之学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只有“心学”才能解释其中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纵观王守仁一生,虽然一路坎坷,但是他建功立业,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突出的贡献。
王守仁的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守仁将其总结为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的基本观点,王守仁认为人心是根本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之成。总之知行合一,两者相辅相成。
王守仁探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守仁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守仁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堪称儒学最后一位圣人。在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李贽称赞王守仁:“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黄宗羲则说:“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