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9 14:16:06 编辑: 听寒2
巴金先生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他于1904年11月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出生,享年101岁,于2005年10月17日离世。他的本名叫李尧棠,字芾甘。作品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但在1949年之后再也没有长篇小说问世。妻子是萧珊,他们在1944年5月在花溪结婚。从1983年3月起,巴金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一直担任该职务直到去世。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家》、《寒夜》和《随想录》等。
关于巴金的原名和字,它们源自于《诗经·国风》中《召南·甘棠》的首句“蔽芾甘棠”。至于他的笔名“巴金”,来自他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姓巴,名叫恩波。同时,巴金还曾翻译过一位俄国无政府共产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当这位同学不幸自杀身亡时,巴金将他们两人的名字各取一字,形成了自己的笔名。
他于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的正通顺街。在1920年8月,他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随后,于1921年4月,他以表字芾甘为笔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在1919年,他通过《新青年》杂志接触到了克鲁泡特金所著的《告少年》,从此他一直信仰无政府主义。1923年春天,巴金前往上海,并在5月入住虹口区武昌路的景林堂谈道学舍。之后,秋季入读上海南洋中学,并于1925年毕业。1925年夏秋,居住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天祥里(黄陂南路永年路149弄),之后在1926年住在康悌路(现在的建国东路)39弄康益里4号,1926年冬至1927年期间住在马浪路(现在的马当路)。
1927年,巴金前往法国留学,并于1928年12月回国。在1928年10月,他以巴金为笔名发表了翻译作品《脱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这是他笔名首次出现在报刊文章中。
回到上海后,巴金居住在闸北宝山路75号的世界语学会。他在这里开始创作《家》,之后又创作了《雾》和《新生》。然而,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巴金在日军炮火中逃离了闸北,前往法租界。他先后居住在亚尔培路(现在的陕西南路)287弄步高里52号,环龙路(现在的南昌路)148弄志丰里11号以及环龙路(现在的南昌路)136弄花园别墅1号。直到1933年春天,他搬迁到了虹口的狄思威路麦加里21号(现在的四平路122弄,海伦路口)的亭子间,开始创作《春》。
巴金先生于1934年11月再次前往日本留学,直到1935年8月回国。他仍然居住在狄思威路麦加里21号。随后,在1936年11月,他搬到了法租界的拉都路(现在的襄阳南路)306弄敦和里21号(现在的22号)。然后在1938年,他又迁居到霞飞路(现在的淮海中路)霞飞坊(淮海坊)59号,在那里完成了《春》和《秋》的创作。
在1936年8月,巴金在上海与一位19岁的小读者萧珊(原名陈蕴珍)约定见面,两人开始了一段持续八年的恋情。尽管他们年龄相差十三岁,但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28年来从未吵过一次架。1944年5月1日,当时40岁的巴金与27岁的萧珊在贵阳结婚,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1945年12月,他们的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在重庆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巴金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巴金当选为中国文联常委。在这次会议上,巴金发表了“我是来学习的”的讲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巴金先生在1950年担任了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年的7月28日,他的儿子李小棠出生。在朝鲜战争期间,巴金先生两次前往朝鲜进行访问,并编辑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和《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之后,他于1955年搬迁到了武康路113号的花园洋房。
在1957年的7月,巴金先生与靳以共同主办了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收获》,并担任主编。随后,在1960年的8月,他当选为中国文联的副主席。
从1983年3月开始,巴金先生连续五次当选为全国政协的副主席,担任了长达22年的职务。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在任期间超过百岁且去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84年的5月,他被国际笔会第47届大会推选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并在同年的10月获得了香港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在12月,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并一直担任这一职务21年,直到去世。他的继任者是作家铁凝。
巴金先生晚年患上了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和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据报道他曾表示希望进行安乐死。在2005年4月,巴金的病情出现异常,发现腹部积水。经过多次会诊和检查,最终被诊断出腹腔间皮细胞瘤。10月3日出现胃部出血,10月13日发生大量腹腔出血,确诊为恶性间皮细胞瘤。2005年10月17日晚上7时6分,巴金先生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100岁。
巴金先生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真与善"。在他的文学思想中,"真"是其生命的核心,而"善"则是其价值观的基础。他的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类追求绝对自由的价值观,这主要受到他早期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无政府主义思想倡导个体之间的互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巴金先生的处女作《灭亡》充满了他对专制制度的憎恶和对人类的爱的热情表达,而后来的《家》则更直接地展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主义的无情抨击。在后期的作品中,《火》、《第四病室》、《憩园》和《寒夜》等作品都揭示了对19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和批判。《火》直接描写了抗战时期的情景,《第四病室》揭示了社会底层的黑暗,《憩园》反思了不平等社会,《寒夜》控诉了社会的黑暗面。在晚年阶段,巴金对于"善"的思考更加带有明确的社会内涵,他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表达了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领导者意志、反对美化现实,以及反省自身精神上的软弱。他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进行反省和思考。因此,他高声呼吁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先生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