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96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0 12:13:13 编辑: 鸿羽名人馆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时期。前后五百五十年间,因循守旧、万马齐喑的时候占了大半,学术思想上本乏善可陈,但因为王阳明的出现,心学得以发扬光大,一批批有为之士,受教受益于心学,活跃于社会历史舞台。
自王阳明后,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中外名人都曾潜心研究阳明学说,受益于心学。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更是随身带一印章,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由此看来,王阳明堪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明清风云人物首先要说他。
王阳明,名守仁,1472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余姚。因在家乡阳明山中筑室讲学,世称阳明先生。
从史书和传闻来看,王阳明都是一奇人。母亲怀胎14个月,祖母梦有祥云,始诞生。初名云,五岁不能说话。经高人指点,改名守仁,即开口说话,并能背诵祖父吟诵之文章。
青少年时代,阳明更是显示出奇才奇志。12岁作出有天文学眼光之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在私塾中与先生辩白,称“做圣贤”方为人生第一等事。对于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他勇于质疑,曾格竹多日,验证格物致知学说。
14岁,有感于边境不宁、国危民困,他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曾单骑私出居庸关考察军事。
参加科举考试,两次未中,他不以为意。面对他人嘲讽、议论,他以一句“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让人愕然。
考中进士后,在工部监督工程时,他以兵法之道组织管理民工;在刑部,他大胆改变狱中囚犯伙食。
1506年,在刘瑾专权、打压朝中官员的不利形势下,他勇上奏折《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被廷杖、下狱。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在龙场,当时的偏远蛮荒之地,阳明怡然自得,以石洞为住地,专研学业,并传学论道。
多年探求后,他终于在一天夜间开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史称“龙场悟道”。
自此,王阳明认定心学为正道,不断完善,并对外讲学传播。从“心即理”,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天泉证道”,王阳明终成心学集大成者。
在程朱理学已成正统的形势下,阳明勇于探索、创新,完善心学,对于矫正学风、世风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学问再高,也只是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之高在于学问、事业有着很好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件大事上:
1.任南赣巡抚,平定江西、湖广、广东、福建四省交界地带为患数十年的匪乱。期间,他留下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名言,坚持攻心为上,行诡异兵术,将主要匪帮各个击破,并推行十家牌法,稳定地方统治。
2.以35天时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宸濠叛乱时,阳明兵权上交,手上并无部队。他行疑兵、离间等计,迟缓宁王行动,并及时募集义兵,先攻占宁王南昌老巢,迫使宁王回军,随后一战平叛。
3.晚年总督两广等四省军务,以抚代剿、土司和流官制度并用,不费一兵一卒,平定思恩、田州之乱,随后又迅速平定断藤峡等地叛乱。朝廷头痛多年,调动四省之兵迟迟不能平定之事,王阳明一个多月就“搞定”,让朝野上下惊叹不已。
王阳明的学问、著述由弟子编为《传习录》,流传甚广。此外,王阳明在书法、文学上也很有造诣。散文经典选本《古文观止》中,阳明有《瘗旅文》《尊经阁记》《象祠记》三篇入选,是明代选文最多的作者。
史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其实,何止明代,就是整个封建社会,文臣统兵,能如此高效取胜的也就一个王阳明了。
清代曾国藩受益于心学,而盛推理学。他费时十余年,几经战败,最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与阳明相比,应该还是稍低了一个层次。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人生之大成功、大境界,而中国历史认定的成此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两个是指孔子与王阳明,半个是指曾国藩。因为曾氏曾纵容杀伐,于德行有亏。
综合来看,王阳明真明清第一人也!
近几年,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知行合一”,对王阳明学说给予高度认可。更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愿更多的人走近王阳明,践行阳明学说,让心学在它的发源地真正发扬光大,为提高个人修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