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37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7 09:04:55 编辑: 竹小昂
择一事终一生,这轻而易举的六个字,却是许多人苦心孤诣的一生。
192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的梁思成,接到了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一份特殊赠礼——《营造法式》。
梁思成揭开书籍表面精美的包装,掀开了崭新的封皮,就此让一段沉寂已久的传奇重见天日。
这本创于宋代的奇书,跨越了千年的历史与风霜,终于等到了它的解语花,令梁思成始料未及的是,为《营造法式》注解的过程竟需要耗费漫长的一生。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集建筑设计、施工等等于一体的建筑专业书籍。
宋朝是历史上最为富庶安定的历史朝代,经济空前繁荣的背后,免不了许多锦上添花的装饰添加。
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正是为了这"楼外楼",才诞生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集大成者的《营造法式》。
由于各地宫殿、庙宇等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负责工程项目的官员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宋代的官吏制度也是出奇的繁冗复杂,一层层剥削下来,又该是多么大的一笔亏空漏洞!
因此待到北宋皇帝有所察觉之时,国库已亏空大半。不过面对问题不要怕,总是要积极的想出对策来应对它,为了避免官员在建筑用料上贪污造成财政损失,政府急需制定一套可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的建筑法则。
宋哲宗元佑六年下令颁布了《元佑法式》,此为《营造法式》的初阶版本,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元佑法式》在用材制度上尚未作出精细划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法分子依然有机可乘。
六年后皇帝只好再次颁布重新修改《元佑法式》的诏令,命匠人李诫为此次编修的主笔人。
按照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阶级排序,李诫即为"工",地位低下,翻阅浩瀚史册,也未曾寻得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不过李诫应是不在意这些虚名的,他是个纯粹的匠人,对待生命中的任何事皆是如此。
李诫结合自己前半生的建造经验,吸取了《元佑法师》中的经验教训,六年磨一剑,终成一部由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万五千五百五十五条组成的鸿篇巨作——《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称奇之处,便在于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集合了中国建筑学的所有精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各项数据即为精细,不仅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朝代更替,战争频发,多少文化精粹就这样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营造法式》在不断地颠沛流离当中,逐渐变得面目全非。对着流散各地的残本,学术界一度判定《营造法式》已成失传之作。
那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收到的又为何物呢?《营造法式》失而复得的背后还要感激朱启钤先生的艰苦付出。
朱启钤是我国近代以来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首个研究古建筑的学术团队——营造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后梁思成夫妇也加入其中,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立下汗马功劳。
一次朱启钤在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了管理人员正在向废品站人员出售馆内破旧不堪的孤本书籍,其中大多零落不堪字迹模糊。
但是朱启钤凭借着毒辣的眼光,立即挑出了其中一册与众不同的书籍,后回到家中,经过清洗处理,从依稀可见的字迹中辨认出这竟是前半部的《营造法式》。
朱启钤大为吃惊,堪称传奇的《营造法式》竟被他这样收入囊中,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立即委托商务出版社影印多部以作备用,集合了大批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了对于古书籍的修复工作。
终于在1925年,《营造法式》得以重见天日。
有些事冥冥中自有天注定,《营造法式》的重新问世,在中国历史学界、文学界都引起过一段时期的动荡。
梁启超立即将它分享给酷爱建筑学的儿子梁思成,在二人的通信当中,梁启超难掩惊喜自豪之态,称《营造法式》为"吾族文化之光宠"。
梁思成自然是喜不自胜,但是揭开书籍的第一页时,他的心便已经凉透了半截,梁思成后来回忆道:"在一阵惊讶喜悦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无法言喻的失望和苦恼——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我根本无法看得懂。"
事实上,《营造法式》一经在市面上刊行,研究者络绎不绝,但因时移世易其中大部分文字图样已成为无解的谜题,研讨工作推行困难。
朱启钤因此于1930年创办营造学社,社团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广发"英雄帖",网罗大批建筑界的人才,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刚刚留学归国的梁思成夫妇。
在营造学社,梁思成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事编写《中国建筑史》,另一件便是展开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未曾想这一去便是不回头的旅程。
最开始,梁思成并不急于对《营造法式》进行逐字逐行的翻译了解,他先去探访了无数清朝遗留下的宫廷建筑工匠,从北京一路出走大半个中国,每到一个地方,他总要和林徽因实地考察一番当地残破的宫殿和古庙。
他说:"这次整理是为了要达到对书中各种建筑制度的理解,方便作出注解,补充制图和拍摄的实物照片以帮助后续理解。"
要知道这段故事的发生背景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命尚且朝不保夕,又何以支撑这样伟大的理想,我想这大概是出于心底的热爱,才能让人如此奋顾不身。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才正式开始了对于《营造法式(上卷)》的第二阶段研究。
然而由于六十年代兴起的一场长达十年的浩劫,梁思成的研究工作再次停滞不前,1972年,梁思成在北京病逝,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没能看到他研究一生的成果,直到1983年,由他写作的《营造法式注释》才得以出版。
回顾起这段历史,不由得让人悲喜交加,我们遗憾梁思成先生突然溘然长逝,研究被迫中止,同时惊喜于一段跨越时代的神交,《营造法式》遇上梁思成是一件幸事,千年前有人不求名利的创造,千年后有人耗尽毕生精力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