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1 14:30:58 编辑: 大坎历史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古县,西连灵石、霍州市,北靠平遥、介休。沁源自然生态优美,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沁源物产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享有“北药之首”美誉。沁源文化遗存较多。沁源革命传统优良。沁源县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生态魅力县”的称号。
历史沿革
夏禹治水,奠定山川,将全国分为9州,沁源属冀州。商、周所属不变。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后归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划全国为36郡,沁源属上党郡。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刘邦灭秦立汉,沁源置谷远县。此为本县建置之始。县治在今县城南一里许,南北长畛地。
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后复称谷远。北魏建义元年(528),置义宁郡于此,并改谷远为沁源。义宁郡辖沁源、安泽2县。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只称沁源县。开皇十六年,升县为沁州,置义宁县。开皇十八年,改县为和川。隋大业元年(605),废州,复称沁源。隋义宁元年(617),再升为义宁郡,又析置和川县,属义宁郡。
唐初复称沁州,唐武德二年(619),析置招远县。唐天宝年间称阳城郡,唐乾元元年(758),复称沁州。五代时,沁源属晋属汉。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建威胜军于铜鞮,废沁州,沁源属威胜军。金天会六年(1128),升威胜军为沁州,沁源属沁州。金元光二年(1223),升沁源县为谷州。后废,复称沁源,仍属沁州。至元不改。
元时在今县城紫金山之半修筑城池,明洪武二年(1369),在今县城内承宣街修建县署。由此推断,县治从南北长畛地迁于今县城应在元、明之时。
明洪武二年(1369),绵上县并入沁源,仍属沁州。万历二十四年(1596),改属汾州,万历三十二年,复属沁州,至清无变化。
民国元年(1912),裁府州,沁源直属冀宁道。民国19年,废道,直隶于山西省政府。
民国27年(1938),国共联合抗日时,属第三行政专员督察公署。
民国28年(1939),沁源为抗日根据地,属太岳行署和岳北专署。
民国30年(1941),为便于对敌斗争,沁源县分置绵上、沁源两县。朱鹤岭以北属绵上县,县政府驻郭道镇;沁源县政府驻城关镇。沁源归太岳区领导。1941年7日7日,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9月1日,在沁源正式成立了太岳区抗日行政公署,归晋冀鲁像边区政府领导。
民国34年(1945),沁源军民围困日寇取得胜利后,沁源、绵上两县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
1946年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岳抗日民主行政公署撤销,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沁源属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治专署和太岳区的岳北专署合并为长治专署,沁源县属长治专员公署,县政府由郭道迁往城关镇。
1958年,长治专员公署改为晋东南专员公署,沁源属晋东南专员公署。同年,沁源、沁县、襄垣合并为沁县,县治所在沁县。
1959年,沁源、沁县、襄垣又分为三县,沁源县政府驻沁源城关。
1985年,晋东南专员公署撤销,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沁源县属长治市。
行政区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沁源县属长治专员公署。县政府由郭道迁至城关。全县辖5个区,即:城关、东阳城、韩洪、郭道、王陶;3个镇,即:城关、郭道、王和。193个行政村,625个自然村。
1951年新增柏子镇。1953年取消镇,划为82个乡,即:一区18个乡,二区17个乡,三区19个乡,四区14个乡,五区14个乡,共159个行政村,633个自然村。
1956年,取消5个区,改为32个乡。即:城关、阎寨、河西、法中、支角、中峪、新章、柏木、交口、白狐窑、柏子、好村、五龙川、王和、古寨、王凤、赤石桥、庄儿上、景凤、韩洪、杭村、鱼儿泉、下庄、郭道、棉上、聪子峪、定阳、紫红、活凤、王陶、黄段、花坡。665个自然村。
1958年取消乡。11月1日,沁源县并入沁县,沁源辖10个公社。即:城关、王和、王陶、交口、郭道、柏子、紫红、法中、赤石桥、韩洪,185个管理区,672个自然村。
1959年7月20日,沁源从沁县分出,恢复沁源县。县治仍在城关,区划未变。1961年改划为22个公社,即:城关、白狐窑、定阳、韩洪、鱼儿泉、五龙川、李元、中峪、柏木、法中、王陶、庄儿上、景凤、王凤、紫红、花坡、聪子峪、赤石桥、郭道、交口、王和、柏子。取消管理区,划为195个生产大队,859个生产队,721个自然村。
1971年,王和、王凤、王陶3个公社划归介休县,柏木公社划归安泽县,全县减为18个公社。
1972年,上述4个公社重归沁源,同时将郭道公社所辖地区改设郭道工矿镇,全县为21个公社1个工矿镇。辖246个生产大队,927个生产队,1200个自然村。1973年,撤消郭道工矿镇,恢复郭道公社。
1984年取消公社建制,实行乡(镇)村建制。全县辖4镇、18个乡、259个村民委员会,1224个自然村。4镇为:城关、郭道、王和、柏子;18乡为:法中、柏木、中峪、李元、交口、白狐窑、鱼儿泉、五龙川、韩洪、定阳、官滩(1983年由紫红改为官滩)、景凤、王凤、聪子峪、赤石桥、花坡、庄儿上、王陶。
2001年,撤乡并镇,城关镇改为沁河镇,李元乡改为李元镇,郭道镇、定阳乡合并为郭道镇,柏子镇、五龙川乡合并为灵空山镇,王和镇、王凤乡合并为王和镇,王陶乡、花坡乡合并为王陶乡,韩洪乡、鱼儿泉乡合并为韩洪乡,法中乡、柏木乡合并为法中乡,交口乡、白狐窑乡合并为交口乡,赤石桥乡、庄儿上乡合并为赤石桥乡。
2020年4月,王陶乡撤乡设镇。
2021年,撤销李元镇,并入沁河镇。撤销官滩乡、景凤乡,设立景凤镇。赤石桥乡桃坡底村划归郭道镇。
2022年沁源县辖6个镇、6个乡(沁河镇、郭道镇、灵空山镇、王和镇、王陶镇、中峪乡、法中乡、交口乡、聪子峪乡、韩洪乡、景凤镇、赤石桥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181个行政村,2022年末全县总人口149481人,城镇人口74038人,乡村人口75443人,城镇化率49.53%。沁源县人民政府驻桥西街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