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8
77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29 23:20:00 编辑: 嵩山剑客
嵩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华夏文化之根。著名民俗学家张振犁教授从神话传承角度认为,嵩山是世界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这是很有道理的。嵩山地区曾是夏商周的建国之地。特别是禹都阳城,就在嵩山脚下,荥阳敖、偃师亳是商的国都,洛阳是周的国都。因此,在此后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延续至秦汉唐宋,形成了以嵩山为核心的嵩山文化圈,儒佛道在此交融汇合,在嵩山地区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如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禅宗祖庭少林寺,周公测景台基础上的元代观星台,北魏寇谦之创立新天师道的中岳庙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整个河南358处,而登封就占据26席,可说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就其数量和质量而言,这在全国县级市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如此众多的国宝及省宝等不同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大量的碑刻题记。这些碑刻题记,不仅是嵩山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文化遗存。
一、嵩山地区碑刻的数量及价值
碑刻题记是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保存和传播文化的独特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是考察嵩山地区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第一手原始资料。钱大昕曾说到:“盖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钞板刻,展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因此,碑刻有着其他形式文献不可取代的学术价值。碑刻还是我国重要的文献载体和艺术表达形式,不仅可供人们学习、鉴赏,且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从文献角度看碑刻题记,这类原始文献既是考核史事异同或补史志之缺略的重要文献,亦是当今在文物保护中历史遗址恢复的原始依据,同时其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对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嵩山地区的碑刻题记,一般可分为碑碣、造像、石幢、石厥、牌坊、墓志、塔铭、石雕及摩崖题等。在这众多类别石刻中,以碑刻居多。据新修《登封市志》卷四“文物古迹”第二章“碑刻”记载。从1985年至2005年,经市文物局统计及市志办调查,登封境内1949年以前的碑刻有1500余品。这还是个大概的数字,而这个数字长期以来,不大容易精确统计。故有的文章亦提到嵩山地区(主要指登封)碑刻题记应该不下2000余品。不知道最近的这次文物普查是否有准确的数字?
嵩山地区的碑刻题记主要集中在少林寺,现存碑刻300多品,塔铭200多品。其次分布较多的是嵩阳书院、中岳庙、法王寺、观星台等地。
历史上由于战乱及政治原因,许多碑刻遭到严重破坏,如北周武帝灭佛时的破坏,唐玄宗时对武周碑刻的破坏,大多是有针对性的。又如中原历次战乱,则是局部毁灭性的。如少林寺的几品魏齐造像碑铭,皆毁于1928年的战火。其中的《比丘洪宝造像铭》,东魏天平二年刻于少林寺,碑四面刻有造像,其一面下刻有字铭,字体精能遒逸,秀美可爱,且通篇一体,和谐自然。就于此次战火被焚毁,现仅存唯一碑拓。北齐《冯晖宝等造像铭》亦同时被毁。又如嵩山少室石阙、嵩阳书院及会善寺的乾隆御碑,“文革”时遭受严重破坏,嵩阳书院的《汉封三柏图碑》于文革后期丢失。
虽然在历史的发展中,嵩山地区的碑刻题记曾遭到过严重的损毁和破坏,但保留至今的仍有1500余品碑刻题记。这些碑刻题记,文物文献价值极高,很多是国宝级别的,如汉三阙、《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崇唐观造像碑》《刘碑寺造像碑》《净藏禅师塔铭等》等。
其他如北魏《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东魏的《中岳嵩阳寺碑铭》及《比丘洪宝造像碑铭》,北齐的《冯晖宾等造像铭》《库庄关帝庙造像碑》等,也都是中国碑刻的精品。在嵩山地区,唐代的碑刻题记很多,如《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秋日宴石淙序》《太宗文皇帝御书碑》《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等,都很具有代表性。宋代的《达摩面壁碑》《御制中岳醮告文碑》,金代的《重修中岳庙碑》《中岳庙图碑》,元代的《达摩大师碑》《息庵禅师碑》《裕公禅师碑》,明代的《道公禅师碑》《达摩一苇渡江碑》等,也都是中国碑刻的精品。
嵩山集中保存碑刻的有少林寺及嵩阳书院。少林寺碑廊保存有108品,有唐代王知敬书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宋代碑刻有《东坡居士苏轼稽首赞》,像和文为苏东坡作,教亨行书。黄庭坚撰并行书的《达摩颂》,米芾书写的《第一山》刻石,蔡京书写的《面壁之塔》题书碑,楼异撰的《三十六峰赋》等。元代《息庵禅师道行碑》、明代的《释迦双迹灵相图》,清代吴道子的《观音画像碑》等。其中以北宋苏轼的《观音赞碑》和元代赵孟頫的《裕公碑》为最佳。
嵩阳书院自身保存的碑碣有22品,除《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外,较著名的有东魏《中岳嵩阳寺碑》,碑首雕有六条盘龙和佛像,龙爪纽结成一个拱形龛,龛内浮雕独佛一尊,碑阴雕刻佛像12层,共97佛,其雕工精细,布局匀称,为嵩山石刻所罕有。另外有宋元符二年的《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石碣,明代《登封县图碑》,明隆庆三年蒋机《汉封三柏》诗碑,明代《重修嵩阳书院碑记》,清代《乾隆皇帝御碑》、《儒学四圣画像碑》等。嵩阳书院碑廊征集到的碑刻,据2001年出版《嵩阳书院》记载,1982年至1987年,征集到北齐之民国年间石刻62品,其中北齐一品、唐代一品、宋代7品、明代15品、清代26品、民国3品、年代不详者9品。经过这么多年,我想应该又增加了不少。
除了集中在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等地的碑刻外,遍布嵩山各景点的刻石题记尚有很多,如石淙河武则天“石淙会饮”处,对面北崖上的摩崖刻石,文字为武则天宴群臣时所题的纪胜诗句十七首,是早期著名的七律诗作,曾对七律诗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著名的书法作品。南崖上则刻有《秋日宴石淙序》,是张易之撰文,诗和序均为薛曜所书。布满两崖的摩壁楷书,虽然经历千年以上,但看起来仍是刚健丰伟,纵横奔放。石淙涧的天然石林中,还有“水营山阵”、“天中胜景”、“千仞壑”、“小桂林”等名胜,也有许多题书刻在石上,引人注目的是明代袁宏道在南崖一穴处书写的“涧唇洞”三字,每字大至数尺,隔水远眺,笔锋生花,有如斧劈剑削,给人以落墨如铁的感觉。其他嵩山上很多题记,有的仅数字,甚至一个字,都是字景交融,都有纪录考证的必要。
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碑石、塔铭,在少林寺碑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明代洪武年间日僧德始书丹的《淳拙禅师道行之碑》,字体工整匀称,平正圆润,具有明初“台阁体”的风貌。《息庵禅师道行之碑》为日僧邵元撰文,法然书丹,元代至正元年(1341)刻立,内容主要是介绍息庵生平事迹。《菊庵长老灵塔》(即照公和尚塔),塔铭共二十行、四十字,是日僧邵元撰文并正书。从这位日僧写的汉文碑文、塔铭看来,语言流畅,感情真实,书法也佳妙。郭沫若同志生前为此曾题词,其中有“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两句,足以说明中日人民的共同心愿。
嵩山地区的碑刻题记,从书法价值论:汉魏时期的碑刻书体,均为该时代的代表作,体现了书法演变的历史;唐代的书法多而精,且为名人手迹;宋代及明代,书体变化多端,犹如百花齐放,如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曾多次到嵩山游览,他们的墨迹也留在碑刻上。从文献价值论:嵩山地区的碑刻题记,由于嵩山天地之中的位置,碑刻不仅是考察嵩山地区的原始文献,亦是考察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文献。许多碑刻是历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最真实记载,有些碑刻是考察佛道发展的唯一重要资料。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著名学者根据嵩山碑刻资料写出过学术价值极高的文章。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对佚失碑刻的考证与研究
嵩山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有众多的碑刻题记,但亦有众多的碑刻被毁坏盗劫,有些则是长期的自然的风化和磨勒,以致不可辩识。毁坏的原因则主要是战乱损毁及政治上的人为破坏,盗劫则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疏漏。
嵩山地区除现在能看到的汉三阙外,尚有两阙已佚,其中一个在嵩山南面的箕山之上,叫许由庙阙,另一个在中岳南麓,叫灵星坛阙,是圆形石阙。另外登封曾有唐《少姨庙碑》,永淳元年(682)杨炯撰,沮渠智烈书,《夏启母庙碑》,永淳二年(683)崔融撰,智烈书。清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卷三载。此两碑碑文在文集中尚存,但碑早已无存。
武则天曾十数次莅临嵩山,特别是封禅嵩山,筑有三坛,是嵩山地区重大历史事件。为此,登封曾开过武则天与登封研讨会。登封坛,在嵩山太室之巅,是则天祭天之所在,坛前立有她撰写的《大周升中述志碑》、李峤撰写的《大周降禅碑》,今皆无存;封祀坛,在嵩山少室东麓,是则天禅地之所在,坛前立武三思撰写的《大周封祀坛碑》、薛稷书丹(撰写者不明)的《大周封中岳碑》,据《金石录》载 “武后封中岳碑,已残缺,书撰人名皆不可考,然验其笔迹,盖薛稷书也。”该碑早已荡然无存。今唯有《大周封祀坛碑》仆倒在地;朝觐坛,是则天祭天禅地、登封告成后,受朝廷百官与外国使节朝贺之所在,该坛在今嵩阳书院之前,原有“朝觐坛记”石碑,崔融撰写,今碑、坛无存。
《大周封中岳碑》怎么立在禅地的封祀坛前?《大周降禅碑》怎么立在封天的登封坛前?曾经写过多篇嵩山采访文章的大河报记者于茂世曾提出疑问,其实,在早期的志书中,已经有人对此提出过疑问,故对此重要的碑刻考证,实在也是值得研究的。
对于佚氏碑刻的考证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有些碑已不存,碑文在一些文集及志书中尚可求索。有些碑在早期的文献中已注明佚失,但后来又失而复得。有些碑虽存,但漫漶不可卒读,则可依据文献进行补充。另外,许多碑刻损毁弃失,有各方面的政治经济原因,对佚碑的考证本是也是对史事的求索和尊重。所以,对佚碑的考证和著录,是十分必要的。我看到山西省曾有《三晋石刻总目》,每个地市一卷,分存目和佚目,利用起来就甚为简便。
三、嵩山地区碑刻题记的主要研究成果
登封一地,志书甚多,现存县志有明代嘉靖、隆庆两种,清代四种志书。且登封县志办对重要的志书已基本整理。嵩山志及寺庙道观志也编纂有多种,现存的有明隆庆陆柬《嵩岳志》上下卷,隆庆至万历陆柬《嵩岳文志》八卷、续收诗文一卷,万历傅梅《嵩书》二十二卷,清康熙叶封《嵩阳石刻集记》上下卷,康熙叶封《嵩山志》二十卷,康熙耿介《嵩阳书院志》二卷,康熙景日昣《嵩岳庙史》十卷,康熙景日昣《说嵩》三十二卷,乾隆焦如蘅等《少林寺志》(不分卷),民国席书锦《嵩岳游记》四卷。以上十部山水道观志,郑州市图书馆集中进行整理,编为《嵩岳文献丛刊》,于2003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以上志书对于嵩山的碑刻题记均有涉及。特别是叶封的《嵩阳石刻集记》,收录嵩山地区碑刻摩崖五十四种,又将碑阴及石幢较重要者收录五十一种。分类简明,著录详确,且有全文。是嵩山地区碑刻的重要文献。其后,康熙年间的登封人景日昣,其《说嵩》卷十四及卷十五为“金石卷”,对文献所载及作者所见碑文尽数著录,并加有作者的考证。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艺文”部分,所载碑刻题记全文居多。
其次是清代乾隆年间洪亮吉修《登封县志》,其中“金石”部分,自三代至于清代,对重要的碑刻题记,征引诸家,自加按语,标明存佚,对于嵩山地区的碑刻考证,甚有价值。另外,实地考察的尚有清代乾隆嘉时黄易的《嵩洛访碑记》,嘉庆元年,曾到河洛一带访古拓碑,收录有嵩山碑刻29品。以上志书,对碑刻的著录前后相承,各有识语,是碑刻的流传存佚考证的重要资料。今人施安昌有文《嵩山访碑及佚碑考》,其根据叶封及洪亮吉《登封县志》,对嵩山地区的碑刻存佚曾有一个初步的考证。
八十年代以来,登封市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建立了少林寺碑廊,嵩阳书院碑廊,对一些濒于破坏和容易丢失的碑刻集中保护。另外对《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进行了搬迁加固。使得嵩山地区的碑刻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出版的各类志书及学术著作中,碑刻题记也多有研究和整理。如1992年编选的《嵩山·少林寺碑刻选》,选取书法艺术价值较高的碑刻九十品,以拓片形式影印出版,受到了普遍好评。
2003年,由释永信大和尚担纲主编的《中国少林寺》之《建筑卷》《塔林卷》《碑刻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的《碑刻卷》由季羡林先生作序,收录了代表性的碑刻、塔额200余品,并按朝代顺序编排。但因此书装帧豪华,印刷精美,定价太贵,一般人很难看到。除以上两书外,对嵩山碑刻集中描述的主要有新修《登封市志》及《嵩山志》,两书对碑刻题记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登封市志》在“文物古迹”卷,专门列有“碑刻”一章,达20页的篇幅,用概述、列表及名碑介绍对登封碑刻加以揭示。其在“艺文”卷,则把重要的碑文予以收录。二者相辅相成,是当今登封碑刻的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在新修《嵩山志》中,则重要的碑刻分散于各文物古迹景点逐一介绍,对没有介绍到的碑刻,则以表格列出。这样两书相参,嵩山的碑刻题记情况基本可查考清楚。
另外在其他诸多文物考古和旅游小册子里,也多有对碑刻题记的记载和研究。如宫松涛编著,2001年出版的《嵩阳书院》一书中,有对嵩阳书院所藏碑刻的“碑志叙录”,并对一些磨勒严重,不可辨识的碑文,进行了考索,如重要的石刻八角望柱,刻有唐元和四年韩愈与著作郎樊宗师、处士卢仝、李征君渤、僧荣等同游天封观时的题名及宋代欧阳修的跋文。相传为四柱并列,现仅存残石一片,考订者从其他文献中录入了题记碑文,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前两年,听说,中州古籍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嵩山文化丛书,其中就有碑刻卷,据说搜罗宏富,尚有校点考释。但最后再也听不到消息了。
最近,由郑州大学王兴亚先生主编的《清代河南碑刻资料》正在编纂校点中,对能够搜集到的清代河南碑刻逐一点校,工作十分繁难,但正在有序的进行中。登封的清代碑刻据说搜集了四百余通,已经录入了百余通碑刻资料。这对研究清代河南历史文化是一项基础性文化工程。
四、如何全面整理开发嵩山地区的碑刻资料
原登封文管所所长王雪宝1992年编选有《嵩山·少林寺碑刻选》,其在序言中曾说到:“我们对于金石文物的保护、宣传和研究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虽然历代问世的《金石录》、《嵩阳石刻集记》、《金石粹编》、《中州金石记》、《寰宇访碑录》、《说嵩》、《登封县志》等,对嵩山石刻均有详略不同的著录,但全面系统地对其介绍和研究的著述至今尚未见到。”时间差不多过去二十年了,现在看来,虽然有新的发现,有部分新的研究成果,但全面揭示嵩山石刻的著作仍然未能出现。
碑刻题记的整理,既是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文献开发和旅游资源建设的重要一环。碑刻题记的整理又是一项极其严谨和艰巨的工作,包含的年代久远,类别纷繁,地域又十分广阔。所以需要有领导有计划的开展这项艰巨的工作。
一般来说,可分几步走,即文物普查登记,碑刻叙录题跋,考证研究,整理出版。文物普查登记,是摸清现存家底,通过最近的这次文物普查及登封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碑刻题记的文物普查应该是差不多了。接下来我想主要是查遗补漏。而碑刻叙录题跋和考证研究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工作。对1500余品碑刻题记,做叙录题跋,其实就是对每一通碑刻的研究。
对这么多碑刻题记整体的研究整理,对一些名碑的历代著录及存佚情况进行查考,对现存拓片及碑文科学细致的考释著录。是一项极其严谨而又艰巨的工作。首先碑刻题记的分类就需要认真研究,根据碑刻的形制,把碑刻分为摩崖、碑碣、墓志、石经、经幢、造像、柱础、井栏等类型,这就是按照文物属性所做的分类。如果把碑刻作为文献进行研究,则应该从文献属性的角度去划分,碑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学术价值特殊形式文献,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反映碑刻文献特点的分类方法。很多金石著作按年代或按文物地域单位分类编排,这无疑是一种简便的办法。但对于整个嵩山地区的碑刻文献著录的话,则需要更好的分类编排方式,以使学人更易查考使用。
地方碑刻目录,基本由题名项、碑刻地点、碑刻形制、撰书刊刻立碑人和年代、书体类别、提要、附录,拓片版本等几个部分组成。题名项有二,一为简名,一为原题。书体,需标明篆、隶、正、行、草书的类别,后列行格字数,兼注明额篆书几行几字。著者项包含朝代、撰书人、刻工。版本指刻石年月,一般据碑版写定或标明刻竣之时,重刻或翻刻,经考证后需注明。碑刻地点,或为碑版所示地点,或为现藏地,经考证后注明存佚情况。提要项是编撰地方石刻文献目录的重点,主要围绕地方碑刻内容撰写,并叙述背景,或介绍碑版源流等。附录项,即录入碑刻全文,并加以标点。如建立“石刻文献数据库”,可考虑将碑刻原件摄影后输入,使之具有“原文对照”的功能。
捶拓保存拓片,对重要的碑刻,文物保管部分或早已经存档,但对于普通的碑刻题记,或不易实施拓工的,则需要尽量补充。在此基础上可建立图像和全文数据库。
嵩山地区有这么多重要的碑刻题记,现公开出版的毕竟是少数。出版的一些碑刻或印制不精,或仅有碑刻局部,或著录点校错误很多。故在整理的基础上,应该先出版碑刻题记的目录,其次,出版印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碑刻,最好是套书,一批出十种或二十种,印刷普通本和豪华本,即可成为登封的名片,也有利于学术研究和艺术学习。当然,也可考虑一次性出版,用小的图片,有叙录,有碑文。这样对于今后嵩山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必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