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4 12:01:00 编辑: 杜白的人物记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毛主席如此评价荣氏家族。
将家族商业王国主动移交国家的荣毅仁,也因此有了“红色资本家”的称号。
谈起来荣氏家族,还得从1902年3月的保兴面粉厂开始。在江苏无锡西门外梁溪河畔,保兴面粉厂悄悄开业,占地17亩,工人30个,还有4套法国造炼的大石磨,引擎60马力,日夜可出300包面粉。这家面粉厂,就是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合资创办。
荣家兄弟创建保兴面粉厂一开始并不顺利,被投诉、销量差、股东撤资等问题接踵而至,两兄弟咬牙经营,后来改名茂新面粉厂,招揽能人,渐渐才经营好转。
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今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荣氏兄弟在营销面粉时很有策略,往面粉袋里随机放一块铜元,作为“彩头”,给消费者带来惊喜。这样的营销玩法,现在有很多产品仍在延伸使用,例如方便面的“再来一袋”,酒水饮料的“再来一瓶”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需求量激增,再加上荣氏兄弟注重技术投入与更新,生产力持续提高,面粉厂生意越来越好!后来大哥荣宗敬提出“吃着两头,再做一局”,随即又成立了棉纺厂,靠着“既管吃,又管穿”,荣氏兄弟的商业王国日益繁荣。
荣氏兄弟创办的棉纱厂
有资料记载,荣家兄弟鼎盛时期,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拥有4家茂新面粉厂、8家福新面粉厂和9家申新纺织厂,共21家企业。
荣氏兄弟的茂新、福新面粉企业每日夜可出面粉76000多袋,占全国面粉产量的23.4%;他们的纺织系统已占有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数的20%,布机的28%,成为当时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现在无锡,还能看到很多荣氏家族的印迹,例如荣氏梅园、江南大学、宝界桥等,这些都是荣氏家族的历史见证。
荣氏梅园
荣毅仁193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次年其伯父在香港去世,22岁的荣毅仁开始辅助父亲经营家族企业,逐渐成为荣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荣毅仁支持父亲留在上海,后来也因为此决定成为主席的客人在中南海主席寓所吃饭。
1956年,全国出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高潮。1956年,也是荣毅仁一生的转折点。他积极参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率先将自家企业移交国家,参与公私合营,从此将个人命运的起伏与国家融为一体。
荣氏梅园
公私合营高潮时期,有“北乐南荣”之称,即北方的乐松生——百年药店同仁堂总经理,南方的荣毅仁——最大私企集团上海申新公司总经理,主动参与公私合营。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在上海市长陈毅(右三)陪同下,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和荣毅仁交谈。
后来他们先后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和上海市副市长,荣毅仁还当了纺织工业部副部长。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选举荣毅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毛主席如此评价荣氏家族。荣毅仁也因积极参与公私合营,此后便有了“红色资本家”的称号。
1966年文革时期,北师大女附中的红卫兵涌到荣毅仁家里批斗他,并用他家里的摄像机把经过录下来要邮寄海外。周总理知道后特意批示:“荣毅仁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国际国内都有影响,一定要保护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支持下,荣毅仁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出任首任董事长。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在上海市长陈毅(右三)陪同下,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和荣毅仁交谈。
对此,党中央特批,国务院发出了一份重要公函:中信公司是国务院直属部级企业,当中信出现合并或重组时,由国务院指定的机构承担和继承债权与债务。
转机来自于一次举债集资,江苏仪征化纤一期工程为国家重点工程大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因资金不足而准备下马,纺织部找到荣毅仁求助,而中信只有几百万人民币,荣毅仁提出向国外发行债券来救活仪征工程的想法。
新中国向来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引以为豪,荣毅仁要向外国人借钱,这在意识形态上是社会主义要借资本主义的钱,一时间很多人到国务院状告中信。
然鹅,或许是经济形势的需要,荣毅仁得到了主要领导的支持,国务院同意中信在日本发行100亿元的私募债券。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券
当时因中信成立时间短,企业性质和信用被质疑。日本大藏省提出了疑问:“由中国哪个机构为债券担保?”
对此,党中央特批,国务院发出了一份重要公函:中信公司是国务院直属部级企业,当中信出现合并或重组时,由国务院指定的机构承担和继承债权与债务。
1982年1月,中信债券发行成功,日本30家金融机构认购了这个期限为12年,年利率8.7%的债券。三年后,仪征化纤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这一做法被称为“仪征模式”,荣毅仁和中信也找到了前行之路。
荣毅仁谈其所经历两个阶段的区别:在解放前,从父辈1903年办厂创业,到1949年,近50年艰苦奋斗与认真经营,才搞起20家企业,这在解放前已经是了不起了;自1979年担任中信集团董事长以后,仅9年时间,共投资、合资搞了209家企业。
中信集团用投融资帮助中国企业成长壮大,它的创建为企业募集资金提供了途径,加速了企业的发展。
从创办到发展,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名副其实。荣老的一生,也是传奇而令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