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8 10:31:00 编辑: 大圆眼睛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他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一生最擅长画梅花,尤其是他笔下的墨梅,简练洒脱,别具一格。王冕出身农家,长大后,他曾经想干一番大事,但元朝的黑暗统治让他的梦想最终幻灭。之后,他就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尤以画梅著称。
少年勤学
元朝的时候,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有一个孩子名叫王冕。
因为家里穷,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去田里放牛。好学的王冕常常趁着放牛的时候,把牛拴在一边,偷偷跑到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之后,他总是默默地记住。
有一天,王冕听得太入神了,回家的时候还在反复地回味着老师上课的内容,竟然忘记把牛牵回家。晚上,有人牵着牛来到王冕家,责怪王冕没有看好牛,让牛践踏了他们家的地。
王冕的父亲向那人道了歉,回头狠狠地教训了王冕一顿,可是,王冕依然如故。
到了夏天,王冕放牛路过湖边时,总要停下来,看一看那一湖的荷花.有几次下过阵雨之后,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上头还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王冕看了非常喜爱,很想把它们画下来。于是他开始一点一点偷偷地攒钱,买来纸和笔到湖边作画。起初画得不怎么好,但他仍然不停地画,终于越画越像,就跟真的一样。
后来为了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王冕离开了家,寄住到寺庙里。每天夜里,他就走进寺庙的大殿,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直到天亮。大殿里有很多金刚和罗汉,一个个都面目狰狞,一般的小孩子白天进去也会害怕,而王冕整晚整晚地坐在这些金刚、罗汉身边,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永绝仕途
青年时期的王冕,也跟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顺利做官,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他曾经专心研究孙吴兵法,还学习剑术,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但王冕生活的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朝代。元朝大一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赤裸裸的等级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诸族、西北各族以及欧洲人。第三等是“汉人”,主要指中国北方汉人。第四等,也是最后一等,是“南人”,泛指被元朝最后攻下的南宋辖境内的民众,他们被元人蔑称为“蛮子”。而王冕就属于“南人”。他也参加过进士考试,没有考中。王冕做官为民的幻想破灭了。他满怀愤郁地回到家乡,就把所有的文章全部烧毁,表达了自己永远不再谋官出仕的决心。
千里壮游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冕下定了决心不再出仕之后,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首先前往杭州,去西湖孤山凭吊了和靖先生林逋的墓。他一直很仰慕这位隐居的前朝才子。至元十五年,时任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在宰相桑哥支持下,盗掘钱塘的宋朝皇陵,窃取珍宝,林逋墓也被殃及。结果,盗掘的人发现,林逋的墓里除了一支普通的白玉簪,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王冕对此事深有感触,还写下了“生前不系黄金带,身后空余白玉簪”的诗句,来表达对林逋的仰慕和尊敬。在杭州的日子里,王冕泛舟西湖、凭吊古迹,饱览了杭州的人文自然风光。
之后,王冕又去了南京、九江口等地,足迹遍历潇湘、洞庭、太湖、庐山、天都、太行等地。
有一次,他在大雪天赤着脚走上了潜岳峰,四面一望,看到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激动地大声说:“整个天地间都是由白玉做成的,真让人心胆澄澈,想变成仙人飞去!”他简直把自己整个的身心都融化到了自然界中。在游历中,他还结识了许多僧人,和他们一起谈禅说法。王冕能够把佛法与绘画融会贯通,曾经用“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汝法时,法法何曾法”的偈语来阐述画理。
王冕三十九岁时,从杭州乘运河船北上,过嘉兴、松江、镇江,到南京小住,又回到镇江,渡江到扬州,经徐州、兖州、济州直到大都(今北京),往来于居庸关、古北口之间,观察边塞诸险要,又出长城直至开平。有一天,他在大都南城,登高望远,看着眼前的美好河山,想起汉人在蒙古人的黑暗统治下备受践踏,不由义愤填膺,痛斥引狼入室的汉奸。他从塞北回大都后,爱民族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更鲜明地流露出来。有一天,他画了一幅梅花,贴在墙壁上,还在画上题诗: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以此表达自己不愿给异族统治者作画的心意。
这次数千里壮游,不仅使王冕扩大了眼界,开拓了胸襟,而且让他的诗画境界大幅提升,爱国意识更加强烈。
先见之明
元朝大官泰不花很喜欢王冕的画,因而想请王冕做他的谋士,王冕不肯。于是,他就常常找人到王冕的住处大呼小叫,闹得王冕不得安宁。王冕被吵得受不了了,干脆搬进了泰不花的馆舍,做了一名食客。泰不花看到自己的阴谋得逞了一半,十分高兴,再次跟王冕提出了要他做谋士的邀请。他本以为,这回王冕肯定会答应了。结果王冕却冷笑着说:“尚书先生不要太见怪,你看你那么笨,虽然这里现在歌舞升平,但我敢说,再过几年,这里就成了狐狸和野兔出没的场所了!我何必要做你的谋士呢?”泰不花气得七窍生烟,但是当时王冕的名气很大,很多官僚和有钱人都对他的画趋之若鹜,泰不花也不好拿他怎么样。
当时有个翰林学士叫危素,王冕不认识他,只知道他住在钟楼街。有一天,危素骑马路过王冕的住处,正巧遇到王冕。王冕见有人来,就施了一个礼请他坐。他看着危素,突然问:“住在钟楼街的是你吗?”危素一愣,回答说:“正是。”王冕听了,就不与他搭话了。危素走了以后,有人问起王冕这件事。王冕笑着解释说:“我当时觉得,这个人一定是危太仆。因为我曾经读过他的文章,看上去有诡气。今天看他的举止,果然如此!”
后来,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危素投降了明朝,却依旧妄自尊大,结果被明太祖朱元璋贬到了和州,最后死在了那里。
从这两个故事看来,王冕倒还真有些先见之明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历,王冕更清楚地看破了人情世故。他学习三国时候的诸葛亮,选择了九里山的水南村隐居,自号“老龙”,把草堂取名为“耕读轩”。他白天种地,晚上作画,过着“淡泊以明志”的生活。
不过,隐居的生活也使他养成了诙谐、风趣、放诞的性格。有一次,母亲想回老家。王冕想起曾经在《楚辞图》上看到的屈原衣冠,就自己做了一顶很高的帽子,一件极大的衣服,还弄来一乘牛车。这天,他戴着高帽,穿着阔衣,执着鞭子,挂着木剑,唱着山歌,载着母亲,从村庄经过。孩子们都跟在他后面笑,他则发出了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