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5 08:30:54 编辑: 圳 论
姓名是一个人的社会标识,也是一种身份确证。其中,姓代表的是一种血嗣传递和家族传承,名字却是个体的特定符号。
名字伴人终生,既是一个人托身家族、传于家谱的显性记载,也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网络,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有效节点,是一个融汇了家族元素、个体属性、文本呈现、命名权力、处理指令各项内核而生成的系统性工程。
古人对名字的界分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和字看似分离,实则暗合:名代表了正规的身份标记,负载了父祖辈的命名权力和未来希望;字则是名的一种阐释、深化。
古人所谓“正体”之“体”,无非有四方面内涵:一是取名是一种严格的身份权力,是父祖辈的专属性人身权,非经委托他人不得擅取;二是名必须遵循家族世系中的辈分,不能乱辈,有伤人伦;三是取名有讳,不能僭越。对内不能僭越祖辈的名,对外为法律所禁止的名则不能取用。如宋明时期,都有禁止以“皇”“天”“帝”“王”之类字眼为子孙命名的规定。即便已经行用,也得改名。如明代正德年间有个参议叫“仉天民”,有个御史叫“刘天和”,只能改名叫“仉民”“刘和”;四是名必须具有特定的道德诉求或审美内涵,寄寓了长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或美好祝愿。
古人为子孙取名字,一般遵循三种“道”。
第一,自然之道。曹魏时期的司空王昶,随时教导子侄辈遵循自然之道,不能逆天而行,惟其如此,才能尽到宝身、全行、显亲的“为子之道”。他在戒勉儿子和侄儿的时候特别谈到两个观点:一是富贵必以道,毋妄求,毋速成。德行不修,善心不发,妄求富贵只能招来无妄之灾。二是富贵必知足,毋贪恋,毋固守。凡是不知足,一味贪恋权位金钱的,没有哪一家有好下场。
王昶画像
王昶的思想,第一种属于典型的儒家;第二种属于典型的道家。为了让儿子、侄子遵从教诲,他专门给两个侄儿取名为黙,字处静——多做事,少说话;沉,字处道——隐藏不露,低调淡泊。为自己两个儿子分别取名浑,字符冲——胸襟开阔,返璞归真;深,字道冲——水深流缓,顺势而行。
名字取完,又专门写下书面戒条,要子侄们随时“顾名思义”,遵循儒家教义,体味道家真谛,明白沉默冲虚的真正含义,不得违背。只有这样,才能保家保身,永享福禄。
王昶的教诲成效如何?自他以后,连续七代子孙都能够冲虚自守,家道蕃殷。即便七世孙遭遇刘裕灭门之祸,王家子弟仍然被救出,血嗣绵绵不绝,晋阳王氏,终成世家大族。
第二,为人之道。唐代刘禹锡模仿王昶的做法,趁取名之际,喻志励志,要两个儿子明白为人之道的根本。他给长子取名允,字信臣;次子名廙,字敬臣,还写了一篇小文,叫《名子说》。刘禹锡认为,仁义道德,忠孝诚信,好比衣食,片刻不可离身,是人之成为人的根本。他要求大儿子公允诚信;二儿子忠义恭敬。要求他们对人,无论贤愚,对事,无论大小,都要以诚信、恭敬为本。
刘禹锡画像
第三,应世之道。父祖辈通过取名字要求后代儿孙明白世情世道,以道统术,既要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又不能为时所忌,为人所鄙,这就是所谓的应世之道。
杜审言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但恃才傲物,史称“矜誕”。他狂妄宣称:以他的聪明才智,只要愿意写文章,屈原宋玉就只配给他当助手;如果动笔挥毫,来点书法作品,王羲之就得跪下求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经典笑话“衙官屈宋”。
如此性情,自然没有好人缘。杜审言被同辈嫉妒、排挤,由洛阳县丞贬为吉州司户。但杜审言不仅没有吸取教训,收敛个性,又和当地的同僚势同水火。后来被当地官员联手罗织,陷身监狱,还要找理由杀掉他。
这时候,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出面了——这个十三岁的小男孩为了救父亲,持刀杀死了陷害父亲的地方官,自己也当场被乱刀砍死。
杜审言是著名诗人,这不可否认;但他是一个失败的儿子和父亲,这同样不可否认:他父亲为他取名“审言”,字“必简”,就是要他慎口慎言,可他狂誕肆傲,动辄以言得咎,算是有违父教;他自己不了解世情,更没教诲儿子如何辨察世道人心,一味任性,终生坎坷,还搭上了十三岁儿子的生命,有违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