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17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5 17:14:33 编辑: 松岃听涛
华罗庚
美国数学家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数学家劳埃尔·熊飞儿德说,“他的研究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响的人也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华罗庚的存在堪比任何一位数学家卓越的价值”。
华罗庚(1910-1985),出生在江苏金坛,祖籍江苏丹阳。
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当时在金坛中学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巧妙。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嘲笑:“你看看华罗庚那两个像蟹爬的字,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老回应说:“当然,华罗庚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被迫辍学,回家帮父亲料理杂货铺。但是,王维克的鼓励下,华罗庚仍坚持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钻研数学。他的姐姐华莲青回忆起当年情景,说:“尽管是冬天,华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有一次,一位年迈的顾客进店买棉线,问多少钱一支,当时华罗庚正在废棉皮纸上演算某道数学题,他信口便答:“7425。”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发生,他父亲又气又急,说他是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事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这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全家节衣缩食,为他求医买药。幸亏他年轻,在妻子吴筱元的日夜精心护理下,直到1930年夏天才勉强下床。然而病虽好了,但他却非常懊恼地发现左腿瘸了,走路要借助手杖。从此,他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脚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特殊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位移”。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吴筱元与华罗庚
也就在1930年的某一天,清华大学算学系主熊庆来教授看到《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论文指出作为大学教授苏家驹,在一个代数运算上的错误。文章很有见地和水平,熊庆来教授却从未听过这文章的作者,却说:“这是什么人写的呢?一定是某位大学教授或者是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应该把他请来清华教书!”询问周围同事,却无人能知。恰好,有一个江苏籍的教员在旁边,说听过一个同乡叫华罗庚,说:“这个华罗庚只念过初中,听说曾在金坛中学当过事务员。”熊庆来听后,惊讶之余又生惋惜,但他还是决定:“应该请这个年轻人到清华来!”于是,华罗庚就这样走进了清华园,这一年他刚刚21岁。熊庆来特意安排华罗庚担任算学系办公室的助理员,系图书室由他管理,还允许他旁听大学的所有课程。
来到清华园后,华罗庚更加努力学习,往往校园进入沉睡的梦乡,他的床前依然亮着灯火。他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一本需要十几天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即便是上床准备休息了,他也还在黑暗中思索着数学题。五年的清华时光,他读完了算学系图书室几乎所有的数学专著和期刊。
1936年,华罗庚被清华大学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师从数学大师哈代学习解析数论。他没有按部就班地攻读博士,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这样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有时间和精力写自己想写的论文,而不用为了博士文凭而研究。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所以,终其一生,他所拥有的唯一文凭,竟是那张初中毕业证。
剑桥时期的华罗庚
华罗庚专心研究世界最顶尖的数学问题,并撰写了20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关于“塔式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命名为“华式定理”。华罗庚被认定为“剑桥的光荣”。
1938年,华罗庚访问英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上的小阁楼中艰难地写出了《堆垒素数论》,此书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华罗庚在美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华罗庚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热情洋溢地说:“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华罗庚一家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院。1952年7月,数学研究所成立,他担任所长。短短的几年中,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颇丰,成为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诚如克拉达说:“华罗庚形成中国数学。”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格外重视人才培养,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王元、陆启铿、龚升、万哲先等都是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了世界知名数学家。
80年代数学界的“F4”——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从左至右)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能够普遍运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边讲课,一边带领学生去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
1974年冬,华罗庚(前排右一)应邀到广西推广优选法、统筹法期间参观南宁手扶拖拉机厂
1966年开始“文革”,华罗庚当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批斗,数学手稿被盗。更让他揪心的是,他办公室暗暗做了记号的抽屉也被翻过,他精确计算出的苏联人造卫星方位与其数学模型的机密手稿也被盗。
十年动乱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也相继出版。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2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7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1985年6月3日,华罗庚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6月12日下午,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下午5时15分,讲演结束,就在他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享年75岁。
回望五十五年前,年轻的华罗庚跛着脚,一摇一摆地走进清华园,而此后的岁月里,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